一、台北市電影委員會:http://www.taipeifilmcommission.org
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成立於2007年年底,希望集結專業人才,協助國內外電影工作者在台北勘景、申請場地、融資、製片、行銷,成為電影人在臺北市最方便的服務窗口,使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成為國際級的電影拍攝地點;並積極建構方便快捷的行政措施,串連產業、人才與市民的力量,全力強化本地電影產業環境。透過協拍機制與服務,帶動台灣電影產業快速復甦繁榮發展,以及台北市城市行銷,展現台北市迷人的風貌與人文風情。除協拍外,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亦協助國片行銷宣傳,帶領業者赴坎城、香港、釜山等國際影展參展,締造國際級的電影城市。
 
二、台北電影節:http://www.taipeiff.tw/
以引介全球新銳的「國際新導演競賽」及臺灣電影的主場「台北電影獎」兩大競賽為號召,台北電影節的定位為支持臺灣電影創作,促進國際電影交流,擴展本地觀影視野及深化影像教育。作為亞洲的重要影展之一,台北電影節透過影展、活動、工作坊及與其他平台的合作,與亞洲獨立電影創作者及影視產業建立更緊密的關係,成為一個連結電影創作者、影視產業及觀眾之間的平台,保持創新及改變的彈性,維持一個年輕氣質影展的可能性。
 
三、台北偶戲館:http://www.pact.org.tw/
2004年開館營運,是台北市第一座大型戲偶典藏館。藏品由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捐贈,範圍涵蓋布袋戲、傀儡戲、皮影戲等,包括戲偶、戲台和道具文物,種類繁多,琳瑯滿目。
偶戲館專責偶戲文物的蒐集與管理維護、偶戲文化的文獻蒐集與相關研究出版、推廣國內外傳統與現代戲偶展演藝術、辦理社區文化活動,提供市民偶戲文化休閒場所。館內布置以「愛耍創意、愛耍偶戲」為訴求,劃分為「袋袋相傳-布袋戲區」、「絲絲入扣-傀儡戲區」、「影影約約-皮影戲區」、「偶戲萬花筒-互動體驗區」四個單元,並安排有「戲偶DIY課程」。也有定期的布袋戲表演,及新編的趣味兒童劇。
 
四、台北當代藝術館:http://www.mocataipei.org.tw
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台灣第一座以當代藝術為導向的藝術專門機構,館舍原為日據時代的「建成小學校」,1945~93年間轉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,並於1996年被列為市定古蹟;在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政策下,2001年轉型為「台北當代藝術館」及「建成國中」之用,不僅是台灣第一座由古蹟轉型為美術館的成功案例,也是全台唯一與校園共構的藝文展館。
在這個兼容了歷史記憶與當代文化的場域之中,展演著國內外最創新前衛的多元跨域創作,並進一步打破美術館的藩籬,將藝術展覽由館內延伸至館前廣場、公民藝術之窗、互動電視牆、台北捷運中山地下街、捷運中山站線型公園等公共空間,同時也關注藝術教育的推廣,對於社區經營和生活美學的提倡不遺餘力,致力於拉近當代藝術與民眾的距離。
 
五、西門紅樓:http://www.redhouse.org.tw/
具百年歷史的西門紅樓建於1908年,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。建築師近藤十郎以「八卦」結合「十字架」造型,建成創意十足的八角樓與十字樓。2007年11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,藉由舉辦文創性活動,賦予空間新的活力與氛圍,為西門紅樓注入新元素,讓古蹟空間活化運用重新再出發。
西門紅樓秉持著打造多元文創產業發展基地,原創作品展售平台理念,2010年超大帶動過400萬人次的參觀人潮,連結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及西門町街區發展,成功型塑西門紅樓成為台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文創聚落。並朝向「跨界藝文展演整合平台」、「地區指標性文化創意發展中心」、「國際文化觀光地標」、「西門町文化生活圈共識群體」等四個方向持續發展。
 
六、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:http://www.cinemapark.org.tw
原址為1934年日據時代成立的「台灣瓦斯株式會社」。2001年交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設計,一方面保存昔日煤氣公司廠房、煙囪、煉焦爐等歷史建物,另方面結合西門地區電影文化與青少年活動特色,打造出國內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大型休憩空間。2005年「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」開園啟用,除配合台北電影節舉辦各項活動,週六晚間放映露天電影,還引進咖啡主題店面,並設置「Urban Show Case都市藝術方塊」公共藝術品,播映與城市相關的影像作品。
 
七、剝皮寮歷史街區:https://www.bopiliao.taipei/
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,橫跨清代、日治、民國三個時代,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,於臺北發源地–艋舺文化古城中,佔有不可忽視的歷史代表性。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喧鬧與沉寂後,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剝皮寮營運團隊接手進駐,期望透過藝文展覽活動,賦予老街更多生命力,成為鄉土歷史教育及藝文展演的重要場域,並增添更多古今歷史文化交錯的藝文色彩!
 
八、創意發展部:http://www.taipeicdd.org
原名為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的創意發展部,多年來以「創意」為核心理念,著重人才培育到產業扶植,且所營運之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更以「臺北市原創基地」為發展目標,將園區視為推動創意產業之專業平台。因此,參酌創意產業推動先驅-英國,以「創意」發展為產業核心經驗,並緊密扣合長期以「創意」為核心之發展目標,自102年8月起將原「臺北市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」更名為「創意發展部」。
 
九、松山文創園區:http://www.songshanculturalpark.org
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」,2001年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。
松山文創園區中具日式分離派建築風格的辦公廳舍、大跨距高透光長廊建築的製菸工廠、結合月台與供應輸送帶的倉庫群、擁有高聳煙囪的鍋爐房,並具有綠蔭蔥鬱的環抱樹群,成為古意與創新的融合體。在空間規劃上,1-5號倉庫為綜合性跨界展演空間;辦公廳及製菸工廠則發展設計產業與視覺藝術產業;多功能展演廳提供辦理宴會活動之時尚舞會場地,或靜態之視覺藝術展覽。充滿異國風情的巴洛克花園兼具酒會及記者會使用功能;鍋爐房與機械修理場則為結合藝文展演之創意餐飲空間。以全方位的空間使用,成為設計產業及視覺產業的旗艦基地為展望。
 
十、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:http://mediaschool.taipei/
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(Taipei Media School,簡稱TMS)在2016年9月由臺北市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創辦,位於公館寶藏巖藝術村內,是一所以影像、音樂、博雅課程為特色的非學校型態高中階段實驗教育機構,旨在培育影視音產業幕後技術及內容創意人才。
 
十一、台北國際藝術村:http://www.artistvillage.org/
台北國際藝術村原為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辦公大樓,經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重新規劃,融入台北獨特而具有活力的特色,賦予新使命與面貌。自2004年5月起,更以『台北藝術進駐計畫』為品牌精神,積極拓展與國際城市的藝術家交換計畫,成為台北與國際間最重要的藝術家交流平台,將藝術文化引介進入台北市民的生活圈。
村內規畫13間藝術家工作室,提供舞蹈排練室、鋼琴室、暗房、展演廳等空間,支援各領域藝術專業工作者,研究、創作、發表各階段的需求,同時設有複合式藝文餐飲空間,讓創作者在交通便捷的台北都心享有最完善的創作空間,建構一個跨國、跨領域的人脈交流平台,致力推動臺北市民的生活美學。
 
十二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:http://www.artistvillage.org/
位於汀州路三段的寶藏巖聚落於2004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之「歷史聚落」。寶藏巖聚落的地景特殊性,刻畫出巷弄蜿蜒、階梯緩坡起落、沿著山城構築錯落的風貌。多元的移民族群以漸進的自立營造模式,有機演繹出與地景山勢共構的聚落特質。在既有居民環山簇居之外,活化保存的政策同時引入「藝術駐地」與「青年會所」創意,希冀「寶藏家園」、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及「國際青年會所」三大計劃,能以「共生」精神,創造聚落美好未來。另以邀請策展的機制,以策展主題規劃工作坊、展演、教育推廣活動等方式進行創作計畫,以在過程中形塑藝術家駐村基調,推動藝術家與社區的鄰里網絡及創意平台介面之育成。
 
蟾蜍山聚落位於新店溪畔是一座由早期的軍眷、農試所眷戶與後期的城鄉移民共同築居的山城,區內保留了都市發展的軌跡,包含清代的水利設施、日治時期的農業研究佈局、中美協防的軍事地景、臺北市目前唯一完整保留的空軍眷村「煥民新村」、結合軍眷及臺北城鄉移民的自力營造聚落等,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及生態資源,2014年被指定為臺北市文化景觀。並成立「蟾蜍山大客廳」,作為推廣蟾蜍山生態學習、都市農藝、眷村文化及青銀共好的文化基地。
嘉禾新村位於永春街,鄰近新店溪畔。日治時期,規劃為都市計畫之公園用地,隨著戰爭發生便轉做為日軍砲兵聯隊營房基地;政府遷臺後,接收日本政府公有地,建設時屬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之通信署通信修理廠房,部分通信修理廠員眷開始移入嘉禾新村。眷民將日本時期木造建物、戰後修理廠廠房增、改建為住家,於104年將嘉禾新村4棟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。
未來將以眷村脈絡作為根基,以歷史建築空間融入嘉禾新村時代背景,藉由藝術實驗、展覽演出、工作坊,傳達眷村文化保存意涵。並結合附近汀州路、台灣大學、寶藏巖及周邊城南各項文化設施和資源,凸顯眷村世代共融情懷,讓此空間成為親師生共同學習基地,在綠高樹、紅磚牆下,延續眷村的靈魂,將共學精神在此傳續。
 
十五、新北投車站:http://www.xbths.taipei/
「新北投車站」為北淡線甚至是台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,其站體為木造結構,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因擴建站體產生的3 1組合老虎窗,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。然1988年因北淡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。2003年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,臺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爭取車站回家,幾經波折後,日榮資產股份有限公司有感於臺北市民對於車站返鄉的熱忱與期盼,同意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。車站重組位置於2016年以模擬站體試驗交通議題,最後定案於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內(即今所見),修復工程隨即展開,並於2017年4月重組完成再次對外開放。
 
十六、北投中心新村:https://www.beitouheartvillage.taipei/
北投中心新村為全臺唯一結合溫泉及醫療特色眷村,是重要眷村保存聚落,也是北投無圍牆博物館的腹地。透過定期策畫教育推廣活動及眷村主題展覽,將中心新村作為眷村文化推廣基地,推動眷村文化保存與推廣綜合性業務,串連北投在地文史自然資源,呈現北投多元豐富的族群背景。
 
十七、北投梅庭:https://www.beitouplumgarden.taipei/
梅庭座落於北投公園內,現為市定歷史建築,位於北投文化生活場域核心區。透過發展藝文展演之品牌特色,展現北投特有的樂活風格。規劃辦理相關主題教育推廣活動及展覽、節慶活動,增進在地文化底蘊。並藉由促進社區合作及在地連結,扮演建立地方創生網絡的推手角色。

十八、北投溫泉博物館:https://hotspringmuseum.taipei/
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「北投公共浴場」,完工於1913年(大正二年)6月17日,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,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公共浴場曾作為中山堂、台北縣議會招待所、民眾服務處、民防指揮部與光明派出所等使用,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。直到1994年,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,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。為保存古蹟及空間再利用,這群孩子、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一同發起連署陳情書,希望保留浴場。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,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1997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 (現為市定古蹟),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與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下,以「北投溫泉博物館」之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。
bottom